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型不特别细长。颔片3对;鼠蹊孔1对;腹部大鳞8纵行,起棱;前
眶上鳞与上睫鳞间常无粒鳞相隔;腹鳞上方有增大的侧鳞;吻鳞一般不切鼻间鳞;基色
橄榄或浅褐,有或无浅色侧线纹与背侧线纹。
形态 依据原始描述。
正模头体长51mm,尾长184mm。
吻鳞与鼻间鳞之间介以前鼻鳞;鼻孔开于前后鼻鳞之间;颊鳞2枚,后枚较大;两枚较大的眶上鳞与额鳞相切,其中前枚切上睫鳞,其余眶上鳞与上睫鳞介以粒鳞;上唇鳞6枚,第五枚最大,位眼下方;颞鳞大小适中,具棱;颔片3对;背面每侧有3行起棱大鳞,左右各3行起棱大鳞之间介以较小起棱鳞片,后者在背前部为2行,到背中部并为1行,到后部则趋于消失;体侧为粒鳞,腹鳞上方的3行则为起棱鳞片;腹鳞为强烈起棱大鳞,共8纵行28横排;肛前鳞1枚较大而平滑,其每侧各有2枚较小鳞片;每侧有鼠蹊孔1个;四肢中等,后肢贴体前伸达肩部;尾长为头体长的3 倍,被覆强烈起棱鳞片。
背面橄榄褐色,头、尾及四肢背面浅黄褐色,背部起棱大鳞暗褐色,沿鳞棱形成深色窄纵纹,每侧有一条浅绿白色纵线起自上睫鳞,沿外侧第一行背鳞的上半及第二行背鳞的下半延至尾基部;每侧另有一条浅色纵纹始自鼻孔、横跨颊鳞、下眼睑、耳孔下半、沿体侧半跨上面一行较大侧鳞半跨该行鳞上方向后延伸,此纵纹上缘镶以细窄黑线纹,始自鼻孔后达腋上方水平。四肢后表面有黑线纹,腹面为绿白色;尾腹面浅黄色。
变异:林俊义与郑先祐(1990)记本种头体长42—57mm,顶间鳞通常分裂成两片,头部有明显的颈领线,从颈领线到肛前鳞有27—29片棱鳞,尾长可达头体长的3.45倍,尾被覆14纵行棱鳞。吕光洋、陈世煌等(1987)记本种头体长50—60mm,额鳞中央有不明显的棱脊,上唇鳞7枚,下唇鳞5枚,体侧有的个体具有一条黄褐色纵带,但有的个体为草绿色,腹面白色。
眶上鳞与上睫鳞间常无粒鳞相隔;腹鳞上方有增大的侧鳞;吻鳞一般不切鼻间鳞;基色
橄榄或浅褐,有或无浅色侧线纹与背侧线纹。
形态 依据原始描述。
正模头体长51mm,尾长184mm。
吻鳞与鼻间鳞之间介以前鼻鳞;鼻孔开于前后鼻鳞之间;颊鳞2枚,后枚较大;两枚较大的眶上鳞与额鳞相切,其中前枚切上睫鳞,其余眶上鳞与上睫鳞介以粒鳞;上唇鳞6枚,第五枚最大,位眼下方;颞鳞大小适中,具棱;颔片3对;背面每侧有3行起棱大鳞,左右各3行起棱大鳞之间介以较小起棱鳞片,后者在背前部为2行,到背中部并为1行,到后部则趋于消失;体侧为粒鳞,腹鳞上方的3行则为起棱鳞片;腹鳞为强烈起棱大鳞,共8纵行28横排;肛前鳞1枚较大而平滑,其每侧各有2枚较小鳞片;每侧有鼠蹊孔1个;四肢中等,后肢贴体前伸达肩部;尾长为头体长的3 倍,被覆强烈起棱鳞片。
背面橄榄褐色,头、尾及四肢背面浅黄褐色,背部起棱大鳞暗褐色,沿鳞棱形成深色窄纵纹,每侧有一条浅绿白色纵线起自上睫鳞,沿外侧第一行背鳞的上半及第二行背鳞的下半延至尾基部;每侧另有一条浅色纵纹始自鼻孔、横跨颊鳞、下眼睑、耳孔下半、沿体侧半跨上面一行较大侧鳞半跨该行鳞上方向后延伸,此纵纹上缘镶以细窄黑线纹,始自鼻孔后达腋上方水平。四肢后表面有黑线纹,腹面为绿白色;尾腹面浅黄色。
变异:林俊义与郑先祐(1990)记本种头体长42—57mm,顶间鳞通常分裂成两片,头部有明显的颈领线,从颈领线到肛前鳞有27—29片棱鳞,尾长可达头体长的3.45倍,尾被覆14纵行棱鳞。吕光洋、陈世煌等(1987)记本种头体长50—60mm,额鳞中央有不明显的棱脊,上唇鳞7枚,下唇鳞5枚,体侧有的个体具有一条黄褐色纵带,但有的个体为草绿色,腹面白色。
生物学
常栖于早田、草地、花圃、灌木丛上或林间空地,白天活动,夜晚常伏在五节芒或灌木丛的叶片上睡眠。食物以蚱蜢、甲虫、鼠妇等节肢动物为主。卵生,每年3—8月产卵2次,每次产卵2—3个,偶有产4个者,卵径6mm × 10mm,孵化期平均32天,刚孵出仔蜥的头体长21mm左右。雄蜥每年除8月底至10月底无生殖能力外,其余时间都有生殖能力。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000m以下,以500m以下遇见率最高(林俊义与郑先祐,1990;吕光洋与陈世煌等,1987)。
国内分布
仅见于我国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如小琉球与澎湖列岛。台湾岛上已知采集点几乎遍及全岛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平地。